找到相关内容121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莲宗诸祖生平与思想(2)

    门。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,三昧中王,凡偏圆权实之种种三昧,无不从此三昧中流出,亦无不还归此三昧门。净宗念佛法门圆顿之要旨,体现出广度利钝众生的善巧方便。   当时有卓左军居士以崇禅抑净之心,投书问难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1162467.html
  • 净宗根本经典的选取

    渐次灭尽。释尊哀愍末法众生的剧苦,慈悲加持,令此经最后住世一百年,以作最后的济度。弥显本经之殊胜。   3.本经的宗趣   宗是纲宗要旨,即依据经之体性所立的行门。趣是归趣,即纲宗行门结穴归根之所。本...之行,多次讲说《观经》,著《安乐集》阐释《观经》玄义要旨。善导大师《观经四帖疏》彻底究明净宗心要,阐释常没众生仰赖阿弥陀佛本愿往生报土之本意,为净宗理论梳理出一个明晰的框架。《观经》尤其备受天台宗诸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1162468.html
  • 慧远大师早期生平寻踪

    一二六《滑稽列傅》载:“孔子曰:“六艺於治一也,《礼》以节人,《乐》以发和,《书》以道事,《诗》以达意,《易》以神化,《春秋》以义。””司马谈《论六家要旨》曰:“儒者以六艺为法。” (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...

    曹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1962477.html
  • 中国历史上的比丘尼(1)

    长老尼偈》作注,略述偈颂要旨和作者简历,即为前面提到的《长老尼小传》。  我们首先看看长老尼们出家的原因。统观《长老尼偈》全文,这部经虽采用诗文形式,仍保持了佛经的一贯宗旨,将苦集灭道四圣谛,诸行无常...

    侯旭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00162522.html
  • 试论天台止观之渊源

    不同而浅深不定;“圆顿止观”的要旨是一念三千之妙观,所谓“一念三千”是说众生一念心起即具宇宙万象、三千诸法(后有说明)。天台三种止观,名虽为三,但“皆是大乘,俱缘实相,同名止观。”[6]从根本上说,它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15562583.html
  • 北宋时期两浙的弥陀信仰

    北宋时期两浙的弥陀信仰黄启江故宫学术季刊(fall 1996年出版)页1-38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页1 【内容提要】本文分六部分,引言首揭弥陀信仰之重要性及本文要旨。指出弥陀信仰入宋之后形成佛教之主流信仰,系因两浙地区僧俗集体合作努力,从理论、实践...

    黄启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20762597.html
  • 中观因果论蠡测

    ,所以中观教义重在于观察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,体现诸法的实相。故本文要旨在于指明修习中观法门,则一切功德悉皆具足。如《大般若经·一念品》说: 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一念具足六波罗蜜、四禅、四无量心...

    悟 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42362663.html
  • “摩耶”奥义试释

    它的要旨可以归纳为二义:一是哲学上的幻伪义,一是神学上的幻术义(神通)。前者是主要的,后者是次要的。在神学上,佛家确认佛教神话所讲的诸佛菩萨的超验性神通,但否认大自在天是经验世界的创造主,即不承认任何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02762768.html
  • 两晋佛教居士研究

    及其与政治、哲学、宗教的关系 林丽真 台大文史哲学 报 40 页25-52 1993.6  ? 魏晋玄学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林丽真 第17次中国学国际学术大会发表论文要旨 (韩国中国学会主编) 页120...

    纪志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15262846.html
  • 探讨中国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

    事物都须依一定的条件而生起,其中没有一点自性,因此任何事物从它的理体上讲都是“性空”的。但讲“性空”却又并“不主张以‘四大皆空’为归宿和最高要旨。其讲空的目的在于解除人们对自我的执着,以扩大心量,增长...

    高荣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30562853.html